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個人"""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日文):http://www.tadao-ando.com/


1995年普立茲克獎得主,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62一1969年間,他在美國、歐洲和非洲旅行並自學建築學。1969年他開設他的建築師事務所。從這年開始,他已在全世界各地舉辦過一些作品展覽。他曾在英國、挪威和美國的大學與學院作客座教授,也曾擔任多次國際競賽的評委。他成功的專業實踐,曾得到大量的獎賞和鼓勵。

建築的啟蒙

安藤為一自學成功的建築師,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學位,也無得自任何大師的傳授,安藤的成功歸因於他廣泛多方面的閱讀與旅行,親身體驗這些歷史建築而獲得啟發,直到今天他仍持續而不間斷。安藤第一次感覺到建築空間的存在,是置身於羅馬萬神廟之中。安藤曾說道:「我所感覺到的是一個真正存在的空間。當建築以其簡潔的幾何排列,被從穹頂中央一個直徑為9米的洞孔,所射進的光線照亮時,這個建築的空間才真正地存在。在這種條件下的物體和光線,在大自然裡是不會感覺到的,這種感覺只有通過建築這個中介體才能獲得,真正能打動我的,就是這種建築的力量。」

戲劇性的經歷

安藤忠雄的成功非常的戲劇性和傳奇性。相較於丹下健三〈Kenzo Tange〉在五十年代,贏得了幾乎每一個他參加的競賽的競圖,完成一系列雄偉的公共建築與國家事務核心設施等大型設計案。但在安藤的職業生涯中,卻沒有類似的經歷。當住吉的長屋,一個僅65平方米的私人住宅和丹下眾多的建築作品同時在廣島展覽時,受到人們相當大的關注,並為安藤贏得了1979年度的日本建築學會賞。

工匠安藤

安藤忠雄的作品中,除了早期一些面磚時期的作品之外,其他全部都是以清水混凝土來表現的作品,清水混凝土也就成為安藤忠雄個人特有的建築風格。安藤忠雄把原本厚重、表面粗糙的清水混凝土,轉化成一種細膩精緻的紋理,以日本人的審美感覺來呈現。這種精準、純粹的特性,正符合日本人追求完美的特性。在安藤的作品中,清水混凝土以一種綿密、近乎均質的質感來呈現,而安藤的清水混凝土也就是建立在一群長期合作的工匠基礎之上,在歐美一些建築評論家眼裡,安藤忠雄與其說是建築師(Architect),倒不如說較接近中世紀的工匠(Builder)。

〈建築成就〉

東西方的融合

安藤飄遊四方旅遊世界各地,目的是為了將其所見所聞與他個人的形式結合,安藤認為萬神廟的靜態幾何佈局形式的垂直發展的空間,與日本建築具有明顯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間概念形成對比;日本、萬神廟是西方建築空間的典型代表,兩者存在著強烈的衝突。安藤就是要將這兩種對立的空間觀念融和起來,使其獨樹一幟。

對於現代機能主義進行批判

安藤的建築一直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他借用了現代主義的形式,並對整個現代主義進行批判改造。安藤運用現代主義的材料、語彙以及在建築中具社會影響力的教條,向機能主義偏執的思潮進攻。安藤反機能主義,是對於具有空調和戶戶相對建築的立面,他認為這種舒適建築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聯繫。對安藤來說,建築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護所。他重複地再現”住吉的長屋”的風格,因為在這個設計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個世界,人們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懷抱。

安藤認為真正後現代文化不應存在於消極、享樂,以過度的服務來滿足消費文化的需要,而是應包含在禁欲主義的”道”中。住吉的長屋的原型,即是安藤對當時生活方式所作的反省與抗議。他認為在現代社會中,消費主義的抬頭使精神漸趨沒落必須加以抗拒,並希望在生活中保有傳統形式,並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超越,進而能創造新的文化。

封閉~~開放的都市觀

安藤忠雄早期對都市一直是採取一種封閉的態度,安藤實際上是”城市游擊戰”的擁護者,他主張不必注重社會和城市的立場。安藤的作品中,讓人開始意識到都市公共空間的個性,應該於1984年京都高瀨川邊的複合性商業設施Time’s。安藤除了發揮他慣用的動線迴游的手法之外,更將建築物朝向河邊開放,塑造出多種層次的空間,面對自然加以敞開,為橋邊過往人們創造了新的公共空間。

在Time’s之後,安藤開始對都市展開各種積極的提案,他針對大阪市區裡一棟歷史建築物(中央公會堂)所在的中之島區域加以規劃,他提出都市核urban Egg與地層空間space Strata的構想,在歷史建築物的內部嵌人蛋型的市民劇場,利用地下層開挖的大空間與地面親水廣場的連結,塑造出生動而有趣的都市空間。在這個規劃案中可讀出安藤忠雄對於周遭環境的回應,已經不同於以往封閉的態度,他採取了「嵌入」與「挖空」兩種手法在既有的紋理脈絡中。在組織建築群體上,他將原本只限定於建築物內部的動線迴游手法,擴大到都市空間的尺度,藉由人行的步道、街道,重新組構都市的路徑。

建築構成三要素

安藤相信構成建築必須具備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實料;這真材實料可以是如純粹樸實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頭等物質。

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幾何形式,這種形式為建築提供基礎和框架,使建築展現於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個主觀設想的物體,也常常是一個三度空間結構的物體。

當幾何圖形在建築中運用時,建築形體在整個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脫界定,自然和幾何產生互動。幾何形體構成了整體的框架,也成為周圍環境景色的屏幕,人們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達有密切的聯繫。借由光的影子閱讀出空間疏密的分佈層次。經過這樣處理,自然與建築既對立又並存。

最後一個因素是”自然”;在這兒所指的自然並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過的一種無序的自然或從自然中概括而來的有序的自然。

人工化自然

安藤所謂的自然,並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說是建築化的自然。他認為植栽只不過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化方式,僅以造園及其中植物之季節變化作為象徵的手段極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風。這樣的自然是由素材與以幾何為基礎的建築體同時被導入所共同呈現的。

獲獎

1979日本建築學會獎〈住吉的長屋〉

1983日本文化設計賞〈六甲集合住宅1〉

1985 芬蘭建築師協會Alvar Aalto獎

1986日本藝術選獎文部大臣新人賞〈中山邸〉

1987每日藝術賞〈六甲山教會〉

1988吉田五十八賞〈城戶崎邸〉

1989法國建築學會建築金獎

1990大阪藝術賞

1991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員

美國科學院和文學藝術研究所頒發Arnold W. Brunner紀念獎,丹麥Carlsberg建築獎

1995普立茲克獎

〈重要作品〉

作品名稱:住吉的長屋

建築師:安藤忠雄

建造地點:大阪

建造時間:1976年

基地環境:大阪市街區

表現手法:

「住吉的長屋」可說是安籐忠雄成名之作。這棟建築面積只有十五坪左右的小住宅裡,凝聚了安藤忠雄慣用的清水混凝土、鐵、玻璃、木材、石頭等建築語彙,在看似對稱的平面中,有著曲折的動線,並藉由留設出的室外中庭,將四季變化的自然,導引至日常的生活空間。

由封閉長方體所構成的住吉的長屋裡,均等分割三段後所形成的中庭,擴大了住宅的領域,並成為生活的核心:從起居室到餐廳必須經過這個中庭、或者必須經由中庭的樓梯才能由起居室到臥室,藉由這樣進出中庭的生活方式,得以使居住者感受到在都市中漸失接觸機會的風、雨、光。讓自然因素進入;即使在下雨天,使用者仍須撐傘經由中庭的才能通達對面。由中庭來連接週遭空間,還原了住宅生活的日常情趣,是安藤企圖找回在日本傳統街屋裡曾經有過的生動感覺。安籐認為自然應存在於居住行為中,在一個圍砌的空間中,排除與外界的連結,由個人內在的經驗與感知,塑造屬於自己的“情感空間”。

綜合評論:

如果純粹以實用機能來看的話,住吉的長屋的室外中庭會有上述的一些問題,不過正如同安藤所說,他設計的住宅有時候並不是很好用,而這也正是他試圖排除一些機能性的考量,來質疑現代建築中機能優先的傾向。立面封閉的外觀,則是表達對於當時日本都市空間環境惡化的一種反諷態度。


水之教會(北海道,1988)
 水之教會中的十字架座落於水塘之中,水中的倒影與幽雅,使人沈浸在浪漫的想像中,他是專為結婚準備的小教堂,想看的更多請看梁靜茹崇拜的MV(http://youtu.be/iNubdujqItc)







光之教會(大阪府茨木市,1989)

光之教會中的十字架,是由鋼筋混凝土強以鏤空的方式刻出十字架,但光之教會並不是一座新的建築,而是由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所毀壞的舊教堂所重新翻修設計的,而且相較於風之教會及水之教會是附屬於飯店下的婚禮用教會。光之教會則是歸於信徒強烈的意志所完成,聽說預算非常之低,到最後甚至是赤字,這樣的設計也許是再闡述黑暗中的一絲光明吧!











海之教會(兵庫縣淡路島,1991) 
海之教會的十字架是由屋頂上方鏤空的設計映射到牆面上,而產生的雙重十字。海之教堂擁有美麗的藍色地毯,與波紋設計牆面這時抬頭仰望光之十字,彷彿讓人有從海中觀看海面的錯覺。







心得
安藤忠雄是個很棒的建築師,他所有的作品都有一種神秘的空間感,
也利用大自然原有的光線,來塑造成這些教堂,每個教堂都有各自的主題,
以後誰想結婚在這也是個好選擇,比一般教堂來的有獨特,更吸引人想親自去觀看

 
關鍵字:
神秘的空間感、空間的延伸、大自然結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