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林書民-內功
3.林俊廷-
1.藝術家:王雅慧
作品名稱:一個人的房間
....................
1.王雅慧簡介
1973 生於台灣台北 現居台北
學歷及駐村
199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200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
2005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
2006 獲國巨科技藝術獎與ACC贊助於紐約Location one駐村
2007 法國在台協會+AFAA贊助於巴黎Cit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駐村
瑞士 Laboratoire Village Nomade駐村
獎項
2007 Loop最佳藝廊作品與呈現獎,西班牙錄影藝術博覽會
2005 國巨科技藝術獎
2002 台北美術獎
個展
2009 「Lost Paradise-王雅慧個展」新苑藝術台北
2008 「熱帶計畫: 雪人」國立台中美術館
2007 「I’ve been here before and will come again-王雅慧個展」新苑藝術台北
2004 「漂流場所-王雅慧個展」伊通公園 ITPARK 台北
2002 「GAP」新樂園藝術空間 台北
2001 「純種/包裹」王雅慧/謝鴻均雙個展 新樂園藝術空間 台北
聯展節選
2009 「台灣當代藝術圖檔」巴黎高等美院藝廊 法國
「激情心靈」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Move on aisa」Gallery Loop 首爾 韓國
「私房菜」新苑藝術 台北
2008 「 ArtFair21」新苑藝術 科隆 德國
「第六屆城市行動藝術節-城市之眼」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
「黃博志與王雅慧選自 Penumbra-台灣當代藝術」CCP 墨爾本 澳洲
「軌道之外影展」龐畢度藝術中心 法國
「探索電影-新龍門客棧專題-第37屆鹿特丹國際影展」荷蘭
「Penumbra-台灣當代藝術”Samstag Museum Galleries,澳洲
「泡沫紅茶-台灣藝術當代演繹」 國立摩拉維亞美術館 捷克
「錄影藝術計畫-VW汽車贊助」 北德
「不設防的城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200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
2005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
2006 獲國巨科技藝術獎與ACC贊助於紐約Location one駐村
2007 法國在台協會+AFAA贊助於巴黎Cit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駐村
瑞士 Laboratoire Village Nomade駐村
獎項
2007 Loop最佳藝廊作品與呈現獎,西班牙錄影藝術博覽會
2005 國巨科技藝術獎
2002 台北美術獎
個展
2009 「Lost Paradise-王雅慧個展」新苑藝術台北
2008 「熱帶計畫: 雪人」國立台中美術館
2007 「I’ve been here before and will come again-王雅慧個展」新苑藝術台北
2004 「漂流場所-王雅慧個展」伊通公園 ITPARK 台北
2002 「GAP」新樂園藝術空間 台北
2001 「純種/包裹」王雅慧/謝鴻均雙個展 新樂園藝術空間 台北
聯展節選
2009 「台灣當代藝術圖檔」巴黎高等美院藝廊 法國
「激情心靈」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Move on aisa」Gallery Loop 首爾 韓國
「私房菜」新苑藝術 台北
2008 「 ArtFair21」新苑藝術 科隆 德國
「第六屆城市行動藝術節-城市之眼」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
「黃博志與王雅慧選自 Penumbra-台灣當代藝術」CCP 墨爾本 澳洲
「軌道之外影展」龐畢度藝術中心 法國
「探索電影-新龍門客棧專題-第37屆鹿特丹國際影展」荷蘭
「Penumbra-台灣當代藝術”Samstag Museum Galleries,澳洲
「泡沫紅茶-台灣藝術當代演繹」 國立摩拉維亞美術館 捷克
「錄影藝術計畫-VW汽車贊助」 北德
「不設防的城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綿延若存:典藏新作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動漫快感」陽明大學 台北
2007 「Changwon 2007 Asia Art Festival-Peach flower,Apricot flower」韓國
「The New Media Festivel 07」Hardcore Art Contemporary Space 邁阿密 美國
「主線歸零—台灣年輕藝術家群展」CANS藝術新聞上海罐子書屋 上海
「X世代-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展」安亙湖市市立藝術中心 法國
「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雀兒喜美術館, 紐約 美國
「Loop」西班牙錄影藝術畫廊博覽會,新苑藝術,巴塞隆那,西班牙
「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新苑藝術,上海,中國
「DIVA」紐約錄影藝術博覽會,新苑藝術,美國
「Diverse Vision」Walsh Gallery, 紐澤西 美國
2006 「2006上海雙年展-超設計」上海 中國
「IRP Exhibition Summer 2006」Location one 紐約
「DIVA」紐約錄影藝術博覽會,新苑藝術,美國
「空場-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 關渡美術館 台北
「空場二- 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國立美術館 台中
「台北二三事」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第13屆女性影展」台北
「日常生活的良好掌握」台南藝象藝文中心 台南
2005 「看不見的城市」曼谷 泰國
「仙那度變奏曲」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4 「2004科技藝術展-數位時代的新藝術對話」華山果酒藝術空間 台北
「失語」CO4 聯展 鳳甲美術館 台北 /交大藝文空間
2003 「25hrs Barcelona」international video art show 巴塞隆那 西班牙
「City-Net Asia 亞洲城市網絡」漢城美術館 韓國
「夜視台北 Random-Ize 」敦南誠品藝文空間 台北
「造境-科技年代的影像詩學」鳳甲美術館 台北
2002 「台北雙年展2002:世界劇場」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2002台北美術獎」台北市立美術館
「遊牧/串/集結」 華山藝文特區 台北
「無敵海景大排檔」 新樂園藝術空間 台北
「新媒體藝術計畫」 華山藝文特區 台北
「CO2」新樂園藝術空間聯展 華山藝文特區 台北
2001 「沒問題」 新樂園藝術空間 台北
2.吸引你的特質
她的作品會吸引我是那間小房間,能與大房間做關聯真的很棒,一方面那個大房間又會360度旋轉,讓人看了會有點反方向看,另外一個方面也覺得房間不會那麼死,有動態是的房間感覺很有趣,連
我也想要這樣的房間了。
這個作品互動的可能很少,就只有區區一個小房間,很可惜大房間是不能跟關動互動的,。
4.展示空間設計
算正方形的區塊,她這個作品可能是想要府合她這個主題(ㄧ個人房間)去設計,讓人真的感覺有一個
人的房間,又有小房間給人家看,小小遠遠的看,也真的很有感覺,尤其加上那種暗暗的場景,只有
區區ㄧ個房間的燈光,誰都想要往燈光那走,她算很厲害的藝術家了。
5.作品媒材-硬體-軟體
1.小房間與大房間的聯結線路。
2.大房間有360度旋轉機械裝置。
2.藝術家:林書民
作品名稱:內功
....................
1.林書民簡介
出生於台北市,旅居美國紐約,任職紐約理工學院美術系研究所副教授,目前攻讀催眠心理學博士學位。曾應聘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協會理事主席、宏碁數位藝術中心顧問、國際數位藝術比賽評審。並策劃展覽及經常發表科技媒體藝術文章及演講。策劃的展覽有《時間移民》、《無性生殖》、《發光體》、《無限空間》等國際展覽。林書民多年從事雷射立體影像藝術及錄影裝置藝術創作,作品常於國內外各美術館展出,為國際知名的華裔數位視覺影像藝術家。作品歷年來屢獲國際大獎, 1995作品參加日本ARTEC'95雙年展並獲傑出作品獎,1996年獲美國席瓦特藝術創作獎最高獎金,ARTEC'97雙年展時再度獲獎,2002年獲南斯拉夫雙年展首獎。近年在國內完成的作品有設置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公共藝術,以及板橋車站公共藝術公開徵選的兩項首獎、科學教育館公共藝術首獎;最近並策劃了實擬虛境,台北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2001年獲選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03年擔任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 2004年受邀擔任紐約現代美術館PS1新成立的藝術廣播電台主播報導台灣藝術新聞。
專長 / 全像攝影(Holograms)、Fine Arts、Design
專長 / 全像攝影(Holograms)、Fine Arts、Design
【展演/作品發表】
‧ 首次展演或作品發表
‧ 1982,全省美展
‧ 個展
‧ 2004,美國紐約國際攝影中心
‧ 2003,美國柏特立美術館
‧ 2001,台北市立美術館
‧ 2001,美國亞利桑那州突森美術館
‧ 2000,美國愛德華卡特畫廊
‧ 2000,美國史帝芬更畫廊
‧ 1998,紐約別徑美術館
‧ 1997,紐約伊麗莎白畫廊
‧ 1996,台中省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
‧ 1996,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4,紐約456畫廊
‧ 聯展
‧ 2004,《正言世代》,美國康乃爾大學
‧ 2004,《超越界線》,上海滬畫廊
‧ 2003,《無形的串聯》,紐約思諾港文化中心
‧ 2003,《日本大地的藝術祭三年展》短篇錄影,日本
‧ 2003,《幻影天堂》,布拉格
‧ 2003,紐約史那哈柏中心
‧ 2003,《磁性書寫II》,伊通公園
‧ 2002,《第十屆南斯拉夫雙年展》
‧ 2002,《夢II》,英國倫敦OXO畫廊
‧ 2002,《態度》,熊本市立美術館
‧ 2001,《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
‧ 2001,《高雄貨櫃藝術節》
‧ 2001,《沈默的城市》,韓國光州
‧ 2001,《第三屆台北國際攝影節》,台北
‧ 2001,《發光體V》,美國紐渥克美術館
‧ 2001,《高接觸、高科技》,美國舊金山
‧ 2001,《多表情社區面貌》,Hudson Guild Gallery,美國
‧ 2001,《生之迷思—柔性與張力》,台北市立美術館
‧ 2001,《發光的城市》,板橋,帝門藝術基金會
‧ 2001,柏林影展,德國
‧ 2001,《3度空間影像》,奧地利
‧ 1999,《時間移民》,美國紐約台北藝廊
‧ 1999,《科技藝術》,美國史帝芬更畫廊
‧ 1999,《文化互換,在記憶之間》,美國史帝芬更畫廊
‧ 1999,《Kangastus Mirage》巡迴展,Rauma 美術館/芬蘭、Kemi 美術館/芬蘭 、Kuopio 美術館/芬蘭、Kajaani美術館/芬蘭、Norrtlje Konsthall美術館/瑞典、Salo 美術館/芬蘭、紐約Limlight 畫廊/美國
‧ 1999,《磁性書寫》,伊通公園
‧ 1999,《捷運公共藝術特展》,台北現代藝術中心
‧ 1999,《光特展》,紐約愛沙特美術館
‧ 1999,《改變世紀》,法國南特藝術節
‧ 1998,《Inside Out》巡迴展,亞洲協會/紐約、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美國、Marco美術館/墨西哥、Tacoma 美術館、Henry art畫廊、西雅圖、澳洲國家藝廊、美國香港美術館/香港、東京現代美術館/日本
‧ 1998,《台北捷運展》,台北SOCA
‧ 1998,《發光體》系列三,VELAN 托利諾,義大利
‧ 1998,美國SOUTHEAST美術館
‧ 1998,《性、對象》,紐約蘇活區新世紀畫廊
‧ 1997,《說服力:世紀末藝術》巡迴展,BELLEVUE美術館/美國、拍克尼大學中央畫廊/美國、維京尼亞現代美術館/美國
‧ 1997,《發光體》系列二,紐約8樓畫廊
‧ 1997,《春藥》,紐約另類美術館
‧ 1996,CAAC年度展,美國復旦中心藝廊
‧ 1996,台北藝術博覽會公共空間展出,台灣
‧ 1996,《發光體》系列,紐約另類美術館
‧ 1996,德國柏林市世界雷射藝術影像大展,德國柏林
‧ 1996,《視覺之旅,藝術、科學與科技》,德國柏林
‧ 1996,紐約蘇活區第8畫廊
‧ 1996,美國國際科技藝術中心聯展,美國
‧ 1996,紐約DOT.COM畫廊聯展,美國
‧ 1996,中華民國國科會光電科技雙年展主題館展出
‧ 1996,紐約西白畫廊聯展,美國
‧ 1996,紐約蘇活區藝術季聯展,美國
‧ 1996,紐約另類美術館展,美國
‧ 1995,《日本東京95年3D影像大展》,日本
‧ 1995,日本《ARTEC'95科技藝術雙年展》國際競賽,日本
‧ 1995,紐約HLW畫廊聯展,美國
‧ 1995,《SPIE東京銀座春季聯展》,日本
‧ 1995,《英國雷射立體影像大展》,英國
‧ 1994,《當代中國藝術家聯展》,美國林肯中心
‧ 1994,《新視覺展》,美國道林大學
‧ 1994,《無限空間》 聯展,紐約
‧ 1994,芝加哥第五屆雷射藝術影像聯展,美國
‧ 1993,紐約39藝術家聯展,紐約
‧ 1993,《未來印象》,加拿大蒙特婁
‧ 首次展演或作品發表
‧ 1982,全省美展
‧ 個展
‧ 2004,美國紐約國際攝影中心
‧ 2003,美國柏特立美術館
‧ 2001,台北市立美術館
‧ 2001,美國亞利桑那州突森美術館
‧ 2000,美國愛德華卡特畫廊
‧ 2000,美國史帝芬更畫廊
‧ 1998,紐約別徑美術館
‧ 1997,紐約伊麗莎白畫廊
‧ 1996,台中省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
‧ 1996,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4,紐約456畫廊
‧ 聯展
‧ 2004,《正言世代》,美國康乃爾大學
‧ 2004,《超越界線》,上海滬畫廊
‧ 2003,《無形的串聯》,紐約思諾港文化中心
‧ 2003,《日本大地的藝術祭三年展》短篇錄影,日本
‧ 2003,《幻影天堂》,布拉格
‧ 2003,紐約史那哈柏中心
‧ 2003,《磁性書寫II》,伊通公園
‧ 2002,《第十屆南斯拉夫雙年展》
‧ 2002,《夢II》,英國倫敦OXO畫廊
‧ 2002,《態度》,熊本市立美術館
‧ 2001,《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
‧ 2001,《高雄貨櫃藝術節》
‧ 2001,《沈默的城市》,韓國光州
‧ 2001,《第三屆台北國際攝影節》,台北
‧ 2001,《發光體V》,美國紐渥克美術館
‧ 2001,《高接觸、高科技》,美國舊金山
‧ 2001,《多表情社區面貌》,Hudson Guild Gallery,美國
‧ 2001,《生之迷思—柔性與張力》,台北市立美術館
‧ 2001,《發光的城市》,板橋,帝門藝術基金會
‧ 2001,柏林影展,德國
‧ 2001,《3度空間影像》,奧地利
‧ 1999,《時間移民》,美國紐約台北藝廊
‧ 1999,《科技藝術》,美國史帝芬更畫廊
‧ 1999,《文化互換,在記憶之間》,美國史帝芬更畫廊
‧ 1999,《Kangastus Mirage》巡迴展,Rauma 美術館/芬蘭、Kemi 美術館/芬蘭 、Kuopio 美術館/芬蘭、Kajaani美術館/芬蘭、Norrtlje Konsthall美術館/瑞典、Salo 美術館/芬蘭、紐約Limlight 畫廊/美國
‧ 1999,《磁性書寫》,伊通公園
‧ 1999,《捷運公共藝術特展》,台北現代藝術中心
‧ 1999,《光特展》,紐約愛沙特美術館
‧ 1999,《改變世紀》,法國南特藝術節
‧ 1998,《Inside Out》巡迴展,亞洲協會/紐約、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美國、Marco美術館/墨西哥、Tacoma 美術館、Henry art畫廊、西雅圖、澳洲國家藝廊、美國香港美術館/香港、東京現代美術館/日本
‧ 1998,《台北捷運展》,台北SOCA
‧ 1998,《發光體》系列三,VELAN 托利諾,義大利
‧ 1998,美國SOUTHEAST美術館
‧ 1998,《性、對象》,紐約蘇活區新世紀畫廊
‧ 1997,《說服力:世紀末藝術》巡迴展,BELLEVUE美術館/美國、拍克尼大學中央畫廊/美國、維京尼亞現代美術館/美國
‧ 1997,《發光體》系列二,紐約8樓畫廊
‧ 1997,《春藥》,紐約另類美術館
‧ 1996,CAAC年度展,美國復旦中心藝廊
‧ 1996,台北藝術博覽會公共空間展出,台灣
‧ 1996,《發光體》系列,紐約另類美術館
‧ 1996,德國柏林市世界雷射藝術影像大展,德國柏林
‧ 1996,《視覺之旅,藝術、科學與科技》,德國柏林
‧ 1996,紐約蘇活區第8畫廊
‧ 1996,美國國際科技藝術中心聯展,美國
‧ 1996,紐約DOT.COM畫廊聯展,美國
‧ 1996,中華民國國科會光電科技雙年展主題館展出
‧ 1996,紐約西白畫廊聯展,美國
‧ 1996,紐約蘇活區藝術季聯展,美國
‧ 1996,紐約另類美術館展,美國
‧ 1995,《日本東京95年3D影像大展》,日本
‧ 1995,日本《ARTEC'95科技藝術雙年展》國際競賽,日本
‧ 1995,紐約HLW畫廊聯展,美國
‧ 1995,《SPIE東京銀座春季聯展》,日本
‧ 1995,《英國雷射立體影像大展》,英國
‧ 1994,《當代中國藝術家聯展》,美國林肯中心
‧ 1994,《新視覺展》,美國道林大學
‧ 1994,《無限空間》 聯展,紐約
‧ 1994,芝加哥第五屆雷射藝術影像聯展,美國
‧ 1993,紐約39藝術家聯展,紐約
‧ 1993,《未來印象》,加拿大蒙特婁
【學歷】
‧ 1991,美國,美國紐約理工學院,藝術系碩士
‧ 1989,美國,美國紐約理工學院,美術系學士
‧ 1988,加拿大,加拿大溫哥華學院
‧ 1991,美國,美國紐約理工學院,藝術系碩士
‧ 1989,美國,美國紐約理工學院,美術系學士
‧ 1988,加拿大,加拿大溫哥華學院
【重要經歷】
‧ 2004,紐約現代美術館PS1新成立的藝術廣播電台,主播,報導台灣藝術新聞
‧ 2004,資策會,數位藝術顧問
‧ 2003,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
‧ 2003,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協同策展人
‧ 2003,第一屆台新獎獎座設計
‧ 2000,宏碁數位藝術中心,顧問
‧ 2000,《2000年數位藝術紀─國際數位藝術競賽》,評審
‧ 1995,美國藝術與科學拹會,執行理事
‧ 1991,美國紐約理工學院美術系,副教授
‧ 1990,雷射立體影像中心,創意總監
‧ 1986,英商靈獅廣告公司,藝術總監
‧ 1985,美商麥肯廣告公司,藝術指導
‧ 1981,國華廣告公司,設計師
‧ 2004,紐約現代美術館PS1新成立的藝術廣播電台,主播,報導台灣藝術新聞
‧ 2004,資策會,數位藝術顧問
‧ 2003,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
‧ 2003,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協同策展人
‧ 2003,第一屆台新獎獎座設計
‧ 2000,宏碁數位藝術中心,顧問
‧ 2000,《2000年數位藝術紀─國際數位藝術競賽》,評審
‧ 1995,美國藝術與科學拹會,執行理事
‧ 1991,美國紐約理工學院美術系,副教授
‧ 1990,雷射立體影像中心,創意總監
‧ 1986,英商靈獅廣告公司,藝術總監
‧ 1985,美商麥肯廣告公司,藝術指導
‧ 1981,國華廣告公司,設計師
【出版品及相關評論】
‧ 文章
‧ 林書民,〈代碼現代人的新種語言〉,《藝術家》第341期, 2003.10,頁364-378 林書民
‧ 林書民,〈震耳後的啞寂─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城市無語展〉,《藝術家》第322期, 2002.03,頁187-197
‧ 林書民,〈數位藝術高峰會序論/在切換介面上—昨日的新科技與明日的舊科技〉,2001
‧ 林書民,〈惠特尼美術館BitStreams資訊流域/新科技的懷舊方法,以及昨日舊的新科技〉,2001
‧ 林書民,〈光的記憶─雷射立體影像〉,2000
‧ 林書民,〈什麼是數位藝術—擋不住的界面魅力〉,2000
‧ 林書民,〈擋不住的魅力─由媒體藝術到「科技」媒體藝術〉,《典藏今藝術》第98期,2000.11,頁44-49
‧ 林書民,〈公共藝術─藝術牛遊行到紐約〉,2000
‧ 林書民,〈以光作畫─科技公共藝術〉,2000
‧ 畫冊
‧ 《百年華人美術圖像》,台灣
‧ 《Holography 2000》,奧地利
‧ 《2000台北國際攝影節》,台灣
‧ 《Kangastus Mirage》,芬蘭
‧ 《發光的城市》,台灣
‧ 《台灣中生代藝術家》,台灣
‧ 《Time Migration》,美國
‧ 《Cross-Cultural Voices II: Between Memories》,美國
‧ 《The Luminous Image III》,義大利
‧ 《Fresh Work 2》,美國
‧ 文章
‧ 林書民,〈代碼現代人的新種語言〉,《藝術家》第341期, 2003.10,頁364-378 林書民
‧ 林書民,〈震耳後的啞寂─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城市無語展〉,《藝術家》第322期, 2002.03,頁187-197
‧ 林書民,〈數位藝術高峰會序論/在切換介面上—昨日的新科技與明日的舊科技〉,2001
‧ 林書民,〈惠特尼美術館BitStreams資訊流域/新科技的懷舊方法,以及昨日舊的新科技〉,2001
‧ 林書民,〈光的記憶─雷射立體影像〉,2000
‧ 林書民,〈什麼是數位藝術—擋不住的界面魅力〉,2000
‧ 林書民,〈擋不住的魅力─由媒體藝術到「科技」媒體藝術〉,《典藏今藝術》第98期,2000.11,頁44-49
‧ 林書民,〈公共藝術─藝術牛遊行到紐約〉,2000
‧ 林書民,〈以光作畫─科技公共藝術〉,2000
‧ 畫冊
‧ 《百年華人美術圖像》,台灣
‧ 《Holography 2000》,奧地利
‧ 《2000台北國際攝影節》,台灣
‧ 《Kangastus Mirage》,芬蘭
‧ 《發光的城市》,台灣
‧ 《台灣中生代藝術家》,台灣
‧ 《Time Migration》,美國
‧ 《Cross-Cultural Voices II: Between Memories》,美國
‧ 《The Luminous Image III》,義大利
‧ 《Fresh Work 2》,美國
【獎項】‧ 2003,日本大地之祭三年展,第二屆,短篇錄影競賽,入選
‧ 2002,台北科教館公共藝術公開比賽,第一名設置權
‧ 2002,台北中山區健康中心公共藝術公開比賽,第二名
‧ 2002,南斯拉夫雙年展,首獎
‧ 2000,板橋車站公共藝術公開比賽,第一名設置權
‧ 1998,捷運中正紀念堂站公共藝術邀請比件,設置權
‧ 1997,日本ARTEC'97雙年展,傑出作品獎
‧ 1997,台北獎,入選
‧ 1996,美國席瓦特藝術創作獎,最高獎金
‧ 1995,日本ARTEC'95雙年展,傑出作品獎
‧ 1984,全國美展,佳作
‧ 1982,全省美展,佳作
‧ 2002,台北科教館公共藝術公開比賽,第一名設置權
‧ 2002,台北中山區健康中心公共藝術公開比賽,第二名
‧ 2002,南斯拉夫雙年展,首獎
‧ 2000,板橋車站公共藝術公開比賽,第一名設置權
‧ 1998,捷運中正紀念堂站公共藝術邀請比件,設置權
‧ 1997,日本ARTEC'97雙年展,傑出作品獎
‧ 1997,台北獎,入選
‧ 1996,美國席瓦特藝術創作獎,最高獎金
‧ 1995,日本ARTEC'95雙年展,傑出作品獎
‧ 1984,全國美展,佳作
‧ 1982,全省美展,佳作
【策展經歷】
‧ 2005,《Spiritualy Correct》,Rauam Museum
‧ 2004,《Remaking EDEN》,Bulter Museum
‧ 2004,《無性生殖》,Tucson Museum
‧ 2003,《實擬虛境》,台北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
‧ 2003,《心感地帶》,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 2001,紐約《無限空間》聯展,美國 / 共同策劃
‧ 1999,《時間移民》,Taipei Gallery, New York
‧ 1997,《發光體系列》,美國 / 共同策劃
‧ 2005,《Spiritualy Correct》,Rauam Museum
‧ 2004,《Remaking EDEN》,Bulter Museum
‧ 2004,《無性生殖》,Tucson Museum
‧ 2003,《實擬虛境》,台北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
‧ 2003,《心感地帶》,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 2001,紐約《無限空間》聯展,美國 / 共同策劃
‧ 1999,《時間移民》,Taipei Gallery, New York
‧ 1997,《發光體系列》,美國 / 共同策劃
2.吸引你的特質
讓我覺得還不錯的是他的作品可以與觀眾互動,經由觀眾腦波給的思緒,依平不平靜作為設計這個動態電腦畫面的互動,能說他的設計很讓人會想期待自己的腦波是怎麼樣的,越是平靜東西越是多,這個很好,如果可以真的可以拿來想直真的會玩上癮。經由腦波感應與觀眾互動,讓觀眾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互動方式會吸引人想去觀看。
4.展示空間設計
屬於長方形的區塊,空間很簡潔乾淨,只有那個連結腦部的頭罩與大螢幕、椅子,可以讓觀眾安心的坐下來試試看自己的腦波。
5.作品媒材-硬體-軟體
螢幕互動,經由大腦電路傳輸到螢幕上,也是有寫程式的,讓觀眾可以看到畫面。
3.藝術家:林俊廷
作品名稱:(零秒)?!
....................
1.林俊廷簡介
創作方向
造形藝術創作:
擅長應用各種材質創造非物質空間,以光、聲音、影像、虛擬等方式創作,創造新美感經驗。
造形藝術創作:
擅長應用各種材質創造非物質空間,以光、聲音、影像、虛擬等方式創作,創造新美感經驗。
金屬工藝創作:
能以現代技術表現新金屬工藝,融入生活空間環境,實踐應用藝術精神。
曾教授課程
數位影像處理、3D數位模擬、VR理論與實務、多媒體應用、設計方法與創意思考、展示設計、視覺心理學、專題製作、電腦排版
進行中計劃
2002.02~迄今 工研院光電所 創意研發
2002.01~迄今 黃明川電影工作室「台灣當代藝術家」紀錄片拍攝
專長 / 博物館展示(AV)設計、舞台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空間設計、商業攝影/3D Max、Strata Studio Pro、Final Cut Pro、Premiere、Director、Flash、Photoshop、Illustrator、PageMaker等多種軟體。
能以現代技術表現新金屬工藝,融入生活空間環境,實踐應用藝術精神。
曾教授課程
數位影像處理、3D數位模擬、VR理論與實務、多媒體應用、設計方法與創意思考、展示設計、視覺心理學、專題製作、電腦排版
進行中計劃
2002.02~迄今 工研院光電所 創意研發
2002.01~迄今 黃明川電影工作室「台灣當代藝術家」紀錄片拍攝
專長 / 博物館展示(AV)設計、舞台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空間設計、商業攝影/3D Max、Strata Studio Pro、Final Cut Pro、Premiere、Director、Flash、Photoshop、Illustrator、PageMaker等多種軟體。
【展演/作品發表】
‧ 個展
‧ 2002.04,《四月四日午後的風鈴及其他》綜合媒材空間裝置,台北國巨基金會
‧ 2000.06,畢業創作個展─《記錄「零秒」》,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南畫廊
‧ 聯展
‧ 2004.08,《Ana-genesis:Picturing Life through Science in the 21th Century》,Vorres Museum,Modern Art Museum,Athens,Greece
‧ 2004.05,《媒體城市:數位昇華》 新媒體藝術展,台北當代藝術館
‧ 2004.04,《Nexus:Taiwan in Queens》,紐約 Queens Museum
‧ 2004.02,《科技靈光-都市凝視與想像》台灣燈節在北縣,藝術燈區,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 2003.10, 《影子》 富邦藝術基金會-小餐車系列展覽 ,台北銀行
‧ 2003.05,《2002-2003 Location One國際駐村藝術家聯展》,紐約 Location One
‧ 2002.10,時空穿越-《蟲洞》當代藝術展,北京首都博物館,富邦藝術基金會&保利集團
‧ 2002.10,《科技禁區》當代媒體藝術展,台北當代藝術館
‧ 2002.10,《臺灣當代藝術全集》,台北鳳甲美術館
‧ 2001.12,《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高雄海洋之星,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01.05, 《科學與藝術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中國北京國家美術館,中國清華大學
‧ 2000.10,《2000北縣國際科技藝術展─發光的城市》,台北縣文化局,帝門藝術基金會
‧ 1998.10《明天吃義大利麵!好嗎?》應用藝術研究所所展,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北畫廊
‧ 1998.06,造形藝術研究所成果展,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南畫廊
‧ 1997.12,造形藝術研究所期末聯展,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北畫廊
‧ 1997.12,《銅好銀癖》金屬創作聯展,台中世代藝術中心
‧ 個展
‧ 2002.04,《四月四日午後的風鈴及其他》綜合媒材空間裝置,台北國巨基金會
‧ 2000.06,畢業創作個展─《記錄「零秒」》,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南畫廊
‧ 聯展
‧ 2004.08,《Ana-genesis:Picturing Life through Science in the 21th Century》,Vorres Museum,Modern Art Museum,Athens,Greece
‧ 2004.05,《媒體城市:數位昇華》 新媒體藝術展,台北當代藝術館
‧ 2004.04,《Nexus:Taiwan in Queens》,紐約 Queens Museum
‧ 2004.02,《科技靈光-都市凝視與想像》台灣燈節在北縣,藝術燈區,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 2003.10, 《影子》 富邦藝術基金會-小餐車系列展覽 ,台北銀行
‧ 2003.05,《2002-2003 Location One國際駐村藝術家聯展》,紐約 Location One
‧ 2002.10,時空穿越-《蟲洞》當代藝術展,北京首都博物館,富邦藝術基金會&保利集團
‧ 2002.10,《科技禁區》當代媒體藝術展,台北當代藝術館
‧ 2002.10,《臺灣當代藝術全集》,台北鳳甲美術館
‧ 2001.12,《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高雄海洋之星,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01.05, 《科學與藝術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中國北京國家美術館,中國清華大學
‧ 2000.10,《2000北縣國際科技藝術展─發光的城市》,台北縣文化局,帝門藝術基金會
‧ 1998.10《明天吃義大利麵!好嗎?》應用藝術研究所所展,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北畫廊
‧ 1998.06,造形藝術研究所成果展,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南畫廊
‧ 1997.12,造形藝術研究所期末聯展,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北畫廊
‧ 1997.12,《銅好銀癖》金屬創作聯展,台中世代藝術中心
【學歷】
‧ 1997-2000,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89畢 (並修習造形所及音像學群多門課程)
‧ 1993-1997,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86畢 (造形設計、電腦輔助設計學程)
‧ 1997-2000,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89畢 (並修習造形所及音像學群多門課程)
‧ 1993-1997,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86畢 (造形設計、電腦輔助設計學程)
【重要經歷】
‧ 2004.03,陳冠宇「音樂美樂地」舞台美術、設計,國家音樂廳
‧ 2004.02,國巨公司 MLCC破百億造勢晚會,舞台設計
‧ 2004.01,台灣文學館博物館展示設計(AV細部設計及視覺規劃)
‧ 2003.12,河左岸劇團「新世紀系列」《變種計劃》舞台裝置設計
‧ 2003.11,「琉園」上市記者會,展場設計
‧ 2003.10,文化創意產業數位創意中心,籌備諮詢委員
‧ 2003.10,極易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 2003.09~迄今,中國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兼任講師
‧ 2003.01~08,NEW YORK Location One 科技藝術中心媒體實驗室駐村
‧ 2003.01,世界宗教博物館華嚴世界 DOME全天域電影,多媒體編導製作
‧ 2002.09,中國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兼任講師
‧ 2002.08~迄今,青鳥創意工作室負責人
‧ 2002.06,台新銀行-國家文藝基金會游藝卡相關設計案
‧ 2000~2002,環球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講師
‧ 2000.10,「卜威力」防火建材公司,展示設計案
‧ 2000.06,國立台南藝術學院 「珊瑚潭2000年藝術季-跨界藝談」整體視覺設計規劃
‧ 2000.05,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中英文介紹「創作、思考和成長的園地」美術編輯
‧ 1999.12,鹿港「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整體視覺設計規劃
‧ 1999.05,View Sonic 國際科技大樓視覺設計案
‧ 1999.02,「藝雕美」環境規劃公司視覺設計案
‧ 1997.06,台北世貿中心「新一代設計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總幹事
‧ 1996.12,「三上美佳」攝影工作室,攝影師
‧ 2004.03,陳冠宇「音樂美樂地」舞台美術、設計,國家音樂廳
‧ 2004.02,國巨公司 MLCC破百億造勢晚會,舞台設計
‧ 2004.01,台灣文學館博物館展示設計(AV細部設計及視覺規劃)
‧ 2003.12,河左岸劇團「新世紀系列」《變種計劃》舞台裝置設計
‧ 2003.11,「琉園」上市記者會,展場設計
‧ 2003.10,文化創意產業數位創意中心,籌備諮詢委員
‧ 2003.10,極易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 2003.09~迄今,中國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兼任講師
‧ 2003.01~08,NEW YORK Location One 科技藝術中心媒體實驗室駐村
‧ 2003.01,世界宗教博物館華嚴世界 DOME全天域電影,多媒體編導製作
‧ 2002.09,中國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兼任講師
‧ 2002.08~迄今,青鳥創意工作室負責人
‧ 2002.06,台新銀行-國家文藝基金會游藝卡相關設計案
‧ 2000~2002,環球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講師
‧ 2000.10,「卜威力」防火建材公司,展示設計案
‧ 2000.06,國立台南藝術學院 「珊瑚潭2000年藝術季-跨界藝談」整體視覺設計規劃
‧ 2000.05,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中英文介紹「創作、思考和成長的園地」美術編輯
‧ 1999.12,鹿港「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整體視覺設計規劃
‧ 1999.05,View Sonic 國際科技大樓視覺設計案
‧ 1999.02,「藝雕美」環境規劃公司視覺設計案
‧ 1997.06,台北世貿中心「新一代設計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總幹事
‧ 1996.12,「三上美佳」攝影工作室,攝影師
【出版品及相關評論】
‧ 《媒體城市-數位昇華》新媒體藝術展作品集,台北當代藝術館,2004.05
‧ 《Nexus:Taiwan in Queens》exhibition 作品集,紐約 Queens Museum,2004.04
‧ 《科技靈光-都市凝視與想像》台灣燈節在北縣作品集,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02
‧ 吳垠慧,《台灣當代美術大系-「科技與數位藝術」》,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12
‧ 王品驊,《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裝置與空間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12
‧ 張晴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遊戲與互動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12
‧ 《科技禁區 TECH/NO/ZONE 當代媒體藝術作品集》,台北當代藝術館,2002.10
‧ 姚瑞中,《台灣裝置藝術》,木馬文化出版社,2002
‧ 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2》,藝術家出版社,2002
‧ 《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作品專輯,高雄市立美術館,2001.12
‧ 《科學與藝術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作品集,中國清華大學,2001
‧ 《2000北縣國際科技藝術展──發光的城市》作品集,台北縣文化局,2000.11
‧ 「數位藝術」專訪,公視「深度報導」節目,2000.11
‧ 林俊廷,《記錄「零秒」-意識黑洞中的時間原質》,2000.06,畢業創作論述
‧ 《媒體城市-數位昇華》新媒體藝術展作品集,台北當代藝術館,2004.05
‧ 《Nexus:Taiwan in Queens》exhibition 作品集,紐約 Queens Museum,2004.04
‧ 《科技靈光-都市凝視與想像》台灣燈節在北縣作品集,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02
‧ 吳垠慧,《台灣當代美術大系-「科技與數位藝術」》,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12
‧ 王品驊,《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裝置與空間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12
‧ 張晴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遊戲與互動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12
‧ 《科技禁區 TECH/NO/ZONE 當代媒體藝術作品集》,台北當代藝術館,2002.10
‧ 姚瑞中,《台灣裝置藝術》,木馬文化出版社,2002
‧ 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2》,藝術家出版社,2002
‧ 《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作品專輯,高雄市立美術館,2001.12
‧ 《科學與藝術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作品集,中國清華大學,2001
‧ 《2000北縣國際科技藝術展──發光的城市》作品集,台北縣文化局,2000.11
‧ 「數位藝術」專訪,公視「深度報導」節目,2000.11
‧ 林俊廷,《記錄「零秒」-意識黑洞中的時間原質》,2000.06,畢業創作論述
【作品典藏記錄】
‧ 2003.06,NEW YORK Location One 科技藝術中心,紐約
‧ 2003.06,NEW YORK Location One 科技藝術中心,紐約
【獎項】
‧ 2004.03,石牌國小公共藝術案,第二名
‧ 2003.06,南港軟體園區公共藝術案,第二名
‧ 2003.06,新竹科學園區奈米科技大樓公共藝術案,第二名
‧ 2002.06,國巨科技藝術創作獎(紐約市Location One 科技藝術村),國巨基金會、亞洲文化協會
‧ 2002.04,超空間科技媒材創作計劃,91-1期跨領域藝術類,國家文藝基金會
‧ 1995.12,美國PRO CHIF公司烤肉爐設計比賽,第二名
‧ 1994.12,日本PEACE盃聖誕樹設計大賽,第一、二名
【作品一覽】
‧ 2004, 夢。?
‧ 2004.03,石牌國小公共藝術案,第二名
‧ 2003.06,南港軟體園區公共藝術案,第二名
‧ 2003.06,新竹科學園區奈米科技大樓公共藝術案,第二名
‧ 2002.06,國巨科技藝術創作獎(紐約市Location One 科技藝術村),國巨基金會、亞洲文化協會
‧ 2002.04,超空間科技媒材創作計劃,91-1期跨領域藝術類,國家文藝基金會
‧ 1995.12,美國PRO CHIF公司烤肉爐設計比賽,第二名
‧ 1994.12,日本PEACE盃聖誕樹設計大賽,第一、二名
【作品一覽】
‧ 2004, 夢。?
‧ 2004, 演化
‧ 2003, Cube
‧ 2003, 蝶域
‧ 2002, 出界
‧ 2002, Loading....
‧ 2002, Loading....
‧ 2001, 負海域
‧ 2000, 紀錄【零秒】II
‧ 2000, 紀錄【零秒】I
‧ 1997, 水。變態
2.吸引你的特質
那個光的設計還不錯,讓人有另外一個空間,而是虛擬的,這種也會吸引人想要去試看看。
3.作品互動機制(觀眾和作品的關係)
3.作品互動機制(觀眾和作品的關係)
4.展示空間設計
算大空間的活動區塊,在越暗的地方他的作品就越明顯,越吸引人。
5.作品媒材-硬體-軟體
電腦跟程式下去換算,放射光的設備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